发布时间:2024-03-27 文章来源: 作者1: 办公室
“万物互联”席卷而来,“数字经济”汹涌澎湃。数字化、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泰兴市政协课题组围绕“加快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步伐”开展了专项调研,根据调查和分析形成以下报告:
一、“智改数转”取得的成效
泰兴现有35个工业门类、7600多家制造业企业,产业基础扎实、特色明显。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把“智改数转”作为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竞逐产业发展新赛道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实施《泰兴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出台“智改数转”若干政策,聚焦六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精准服务对接、分类推进实施、协同创新提升“三大工程”,统筹推进“九项行动”,推动“智改数转”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截至目前,创成省工业互联网平台1个、智慧江苏重点工程项目1个、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1家、省智能工厂3家、省智能车间23个;439家企业完成智能制造成熟度、两化融合自评估,创成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3个、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企业106家;196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331个,创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省星级上云企业408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
当前泰兴“智改数转”工作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亟需关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企业内生动力激发不足
作为企业“一把手”工程,多数企业主要负责人认为“智改数转”很重要、很有用,但又存在着“我们企业没有必要”“当前不是第一要务”等认知,思想和行动存在较大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不”:“不愿转”。受市场竞争激烈、上下游供应链短缺、市场行情低迷、经济环境波动等影响,更多中小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生存问题,“智改数转”重要但不必须。“不敢转”。“智改数转”总体上呈现投入高、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企业不敢将有限的资金投入进去;部分企业对数据安全存有疑虑,担忧核心数据外泄,害怕商业机密泄露。“不会转”。工业软件服务商、智能装备服务商、数字化转型系统方案服务商等资源相对比较欠缺,针对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和方案较少,企业往哪儿转、怎么转、如何转得好,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支撑。
品牌创建示范效应不强
从品牌数量看:省级智能车间、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省星级上云企业、两化融合贯标评定企业等数量,对标宜兴市有明显差距;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等品牌建设在泰州也相对落后。从板块分布看:品牌大都集中在六大园区,其中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星级上云,非园区企业只占19.5%;园区之间存在较大不平衡,经济开发区、黄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品牌创建力度较大,其他园区在创建省级智能工厂、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方面缺少有效突破。从行业覆盖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重点企业,化工、医药等主导产业的企业大多处于单项应用提升阶段,集成应用改造提升的难度较大。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为例,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占比接近70%,化工企业不足20%。
用数赋智要素支撑不够
政策支持尚需加力。每年用于支持“智改数转”的资金约3000万元,相较于全市企业总需求和规上企业总数量,无论是奖补总额还是惠及覆盖面,都需要进一步提升。银行机构针对企业“智改数转”的专属金融产品较少,准入条件限制较多、利率较高,如南京银行“鑫设备”融资利率达6.5%。场景应用水平不高。制造业企业普遍存在数据流通差、系统难兼容、业务场景难切入等诸多阻碍,已经建成运营的互联网平台或应用场景因为定制化特点明显、局限性较多,很难复制推广、直接应用。人才支撑亟待加强。主管部门和园区管理服务力量不足,缺乏指导“智改数转”的专业人才。企业普遍缺乏既懂IT又懂OT的复合型人才,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能也需要加快提升。
三、加快推进“智改数转”、提升产业质态和能级的对策和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要坚持把“智改数转”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聚焦聚神聚力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存量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提升经济密度和产业能级。
坚持多措并举,提升“智改数转”的认知水平
一是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重视通过形势教育、政策解析、定制化培训、沉浸式交流体验等方式,多层次、高密度、精准性组织企业开展观摩考察、交流研讨、培训辅导等活动,通过直观感性、对比鲜明、看样学样的案例展示,大力推动企业“当家人”及企业管理层、技术团队共同提升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意识,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集成创新深度融合步伐,积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二是深化诊断画像成效。进一步扩大诊断服务覆盖面,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企业特点,精选服务机构和专家团队,做实做准做优诊断画像服务。优先考虑有意愿的企业开展精细化诊断,强化“诊”“改”联动、以“诊”促“转”,形成“专业化诊断-服务商跟进-靶向式转化”的工作链条,大力提高企业主动改的积极性和转成功的落实率。三是促进展示交流共享。探索在全市建立“智改数转”促进中心,或针对化工产业集聚成链和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相对集中的特点,引导有条件的园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场景应用为切入口,搭建促进供需对接、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示范中心,对接数字化领军企业和优秀服务商,衔接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供数据资源开发共享、平台支撑、解决方案等服务,挖掘一批应用场景和实践案例,开展宣传交流推广。建议学习借鉴苏州吴江区经验做法,召集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赛迪等智能化改造专家、三大运营商以及提供智能化改造的服务企业,成立“智改数转”创新服务联盟,以交流分享促进互通融合,提升企业“转”“改”信心和成效。
坚持系统推进,夯实用数赋智的产业基础
一是加强产业协同。深入推进产业强市特色发展“123”工程,建立完善职责清晰、运转高效、链条完整、协同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围绕一个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一个专家智库、筛选一个培育梯队、制定一张推进路线图、拿出一套行业建设标准,提升六大产业集群智能化技术改造应用、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的协作效率和协同效益。按照“由点及链及圈”的思路,聚焦化工、医药、机电等优势产业集群,发挥“链主”“链核”企业示范带动作用,搭建数字化供应链,打造“研发+生产+供应”的数字化产业链,推进上下游、大中小、产供销企业一体化转型提升。二是提升融合质效。抢抓省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工作“窗口期”,搭建“两业融合”发展产业协作平台、综合服务平台和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运用现代服务业信息化、智能化等手段,推动资源要素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形成分工精细、合作高效的产业新形态。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为关键抓手,引导企业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步伐,有序有力推进重点应用项目,推动和实现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四要素互动创新和持续优化,夯实全市新型工业化产业基础。三是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和特点,指导企业选准主攻目标和转型方向。现代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离散型制造行业,重点加快融合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流程型制造行业,重点改进生产工艺、智能控制、计划调度、物料平衡、能源管控、安全环保等核心领域;混合型制造企业,重点强化精益生产管理成效,逐步推进资源、业务、能力、生态上云上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数据中台等中控系统,推动数据集成化、标准化和系统化。
坚持典型引路,选育带动“转”“改”的标杆示范
一是强化企业标杆引领。中小企业是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也是产业数字化的主战场。重点围绕泰兴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选定细分行业“智改数转”标杆企业,总结成果经验,按照“高配版”“标准版”“低配版”分层分级梳理先行企业典型案例,更大力度组织宣传、观摩、培训,形成树“头雁”、培“强雁”、育“雏雁”的“雁阵效应”。充分发挥赢胜节能、泰隆集团、博特新材料等标杆企业作用,加强技术交流、服务输出,加速经验共享、方案嫁接,以点带面引领全行业整体行动。二是强化园区标杆引领。引导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发挥园区资源集聚优势,加大5G网络、公共云平台、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部署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力度,构建企业运行监测、项目全流程管理、能耗管控、安全监管、环境监测等多场景应用、多系统集成的智能管理体系,提升园区全要素全场景数据汇聚融合、理性分析、应用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强化品牌标杆引领。对标省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工厂等高层次品牌,鼓励更多效益突出、影响力显著的龙头企业争创行业标杆示范。精准选育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快突破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向云平台迁移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核心业务,争创更多更高层级的上云企业。发挥赢胜节能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引领作用,积极在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打造通用型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企业主动对接工业互联网“双跨”平台以及各类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加快5G、光纤、IPv6网络和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规划建设窄带物联网、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超算中心等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夯实标杆打造的数字底座。
坚持协同发力,营造“智改数转”的良好生态
一是优化政策支持。积极策应省政府三年行动计划、配套政策以及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完善泰兴政策落实统筹协调机制,推动精准落地、直达快享。聚焦融资瓶颈破解,建立稳妥有效的担保机制,突破传统授信模式,调动并激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改数转”项目、企业信贷倾斜力度,借鉴常州武进区建立“智改数转”资金池的做法,撬动金融资本化解企业资金难题。加大政策优化提升和集成运用力度,适度提高奖补标准,推动“智改数转”与科创积分、专精特新、绿色制造、加计扣除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归集整合,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政策合力,发挥叠加放大效应。二是提质专业服务。积极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培一批优质智能装备服务商、网络服务商、系统方案解决商、咨询服务商,突破一批研发设计、生产管控、嵌入式软件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智改数转”优质产品、服务及软硬件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示范。引导企业积极运用国家发改委“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平台,对接其开放的普惠化数字化转型产品和服务,共享数字化转型资源,接受转型咨询、信息对接、解决方案、项目路演、人才培训、技术输出、成果转化、协同创新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三是夯实人才基础。持续提升党政干部数字化思维和服务能力,更好熟悉和应用数字资源,抓好政策研究、业务指导、模式提炼,精准精细服务好企业。引导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引进“智改数转”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夯实产业创新发展基础。鼓励50家重点企业和30家成长型企业普遍建立系统专业、灵活高效、竞争力强的人才工作机制,通过精准引进、柔性培养、全员培训等措施,大力培育既懂生产工艺、经营管理,又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加快提升现有技术、业务骨干数字化能力。推动职业教育与智能制造、数字转型相融合,开办智能制造方向技师班,大力培育适应“新赛道”的一线技术工人。
课题负责人:周桂香
课题组成员:丁三友 张兵 张志岩 奚智武 李莉
执笔人员:奚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