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9-09 文章来源: 作者1: 1234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现仅就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融合,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准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丰富内涵
关于新型城镇化,省九次党代会报告中表述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第二个层面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这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进一步阐述,就是要“发挥三个作用,形成一个格局”,即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城镇的承载承接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新型城镇化是要解决“产业在哪里布局、布局什么样的产业,人们在哪里居住、居住什么样的环境”等重大课题的城镇化,是包括农村在内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切入点、推进镇村一体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基层治理、文化与观念转型的城镇化,是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特点集中体现为“六个新”,即“新”在涵盖农村,从农村着手推进城镇化;“新”在不牺牲农业和环境;“新”在农民可以就近转移到二三产业中去;“新”在不再区分农民市民身份都是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新型职工;“新”在农民和市民享受一样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新”在以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大家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型城镇化和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新型农村社区和新农村的区别、新型城镇化与“三化”的关系,处理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二、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习近平同志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能源、钢铁、氧化铝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2012年,煤炭消费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总和;10大流域中劣V类水质比例占10.2%。如果继续沿袭粗放发展模式,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那么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将难以想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将化为泡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造生态环境新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郑州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现状
据了解,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对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一是做好规划。制定了全城“三化”协调发展战略空间布局规划,对全市进行功能分区和产业定位,确定了都市区“一主三区四组团、36个重点产业集聚区、27个新市镇、183个新型农村社区、56个历史文化风貌特色村”的空间布局。根据规划,各县(市、区)也分别编制完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等,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二是坚持以交通道路为先导,大力推进全城交通一体化,已经全面启动了中心城区到县城组团,过境省道,县城组团到产业集聚区、再到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及生态道建设。三是重点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就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但是,在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些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还需要下大工夫解决。
四、郑州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
——初步形成“域外枢纽、域内畅通”的道路交通体系。进一步强化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各种运输方式发展和高效衔接,努力实现30分钟上高速路,60分钟通达中心城区、新城和组团,90分钟通达郑州都市区全域,120分钟通达中部省会城市的目标,努力构筑沟通国际(航空)、通达全国、覆盖区域、市内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
——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县城组团—产业集聚区和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级配套衔接的现代城镇体系。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50平方公里,建成区常住人口达到400万人左右;“六城十组团”基本完成3-5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成为新的人口聚集点、城市形象点、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37个重点镇和39个产业集聚区功能完善,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居住;建成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分工有序、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服务均等、环境优美舒适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产业聚集区功能定位,优化资源配置,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特色明显、具有较强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1万亿元,从业人员280万人,税收收入280亿元。以汽车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商贸、文化创意旅游业为带动,积极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把郑州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
——基本建成山水融合、森林环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实施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发展。统筹全市水资源、绿地资源利用与开发,加快围绕道路建设、各城市功能组团和产业集聚区布局的生态林业体系和围绕城市组团布局、挖掘利用开发水系、涵盖水环境污染治理和大气治理的生态水系建设,着力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林水相依、林路相随”的生态功能区、连绵带。
——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广覆盖、高标准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体化步伐,减小城乡差别,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85%以上;城乡“片医”服务实现全覆盖;水、电、路、通信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住房保障覆盖面平均达到20%左右,让省会人民生活得更安全、更舒心、更有保障、更有尊严。
五、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结合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丰富拓展为“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是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是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发展中,要牢牢把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战略地位;加强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积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郑州。要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从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是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要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从我市实际出发,以实施城镇化战略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创新,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积极探索“五位一体”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三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新型城镇化。要把加快生态文明城镇建设,做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当前,加快城镇化的任务艰巨,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繁重,人口素质低,管理水平落后,难以适应建设生态文明城镇的新要求。要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实现小康”目标,围绕城镇绿色建筑、供水、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化、公共交通和道路建设等市政公用设施改善和新建的需求,有效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只有这样,生态文明城镇建设,才能成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才能成为落实我市“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途径;才能成为驱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如:新材料、新能源、环保治污、生态修复、资源回收、绿色交通、现代物流、设计规划、智能管理和金融保险)等相关行业的大发展。
四是以实施城镇化资源环境保障战略,支撑生态文明城镇建设。要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出行;加快推进城镇清洁能源使用,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快城镇水源建设工程,提升城镇供水能力和品质,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供水、供气、供电、消防、环境污染、轨道交通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城镇应急防控处置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加强城市公园绿地、湿地、建成区绿化建设;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建设,加快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促进城镇低碳发展。
五以“三个发展”的要求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所在。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推进环境友好型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发展,就是要改变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型消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低碳发展是在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加碳汇等措施以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单位排放量的减少。
六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同步共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落足于严格全面的制度体系,城镇化要走上“新型”之路也需要制度保证。这两种制度应该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应该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具体的说,在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体系中,一方面要把空间布局、环境变易、资源增减、生态迁变确定为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建立严格的开发保护制度,同时在这些方面要加强监管,健全责任追究(甚至终生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市场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要加强城乡规划引领作用的研究,强化城乡规划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龙头作用,统筹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制定,协调解决城乡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