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商联

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首页 > 参政议政

【他山之石】关于对标学习沪苏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安徽省经信厅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3-09-25 文章来源: 作者: 办公室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33日至5日,省经信厅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实地调研,对标学习沪苏浙新做法、新观念、新政策、新机制,边看边学边悟,开阔了眼界、启发了思维、凝聚了共识,强烈地感受到沪苏浙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坚定、举措有力、作风务实、成效显著。现将有关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认识和体会
(一)对标学习新理念,沪苏浙始终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只有树牢新发展理念,才能构建新发展格局。近年来,沪苏浙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精准把握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的战略定位,坚持用新理念发展新经济、用新技术壮大新产业。(1)上海市提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聚力打造五大中心【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大品牌【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加快打造重点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确保工业制造业占比稳定在25%左右。(2)江苏省成立由省长挂帅的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全省制造业大会,先后出台20多份政策文件,力争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3)浙江省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忠实践行八八战略的题中之义,连续两年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对制造强省建设再动员再部署,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对标学习新做法,沪苏浙始终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抓实经济工作的战略部署。坚持聚焦有限目标抓重点、突出特色抓亮点、集中力量攻关创新点,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1上海市产业结构优,大力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3”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6”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集群】,2020年工业增加值9657亿元、居于全国城市首位;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约占全国的20%,拥有重点企业600多家、集聚全国约40%的产业人才。(2浙江省经济实力强,实施“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围绕打造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一图一指数抓监测、一链一清单破难题、一码一平台强服务,聚力打造数字安防、汽车及零部件、绿色化工、现代纺织和服装4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软件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15个优势制造业集群。2020年本外币贷款余额14.36万亿,是GDP2.22倍,高居长三角首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11.2%,高于我省2.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4.7%,营收利润率高达7.1%、比我省高1个百分点。(3江苏省经济总量大。聚焦13个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八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每条优势产业链确定一位首席专家、一批支撑机构、一个专属政策组合包等,2020GDP突破10万亿,规上工业增加值3.9万亿、增长6.1%,利润超过7000亿,制造业占GDP比重达35.5%
另一方面,着力培育优质企业。企业强则经济强、制造强则区域强,沪苏浙均把服务企业、培育优质企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1)浙江省围绕打造单项冠军之省,构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链主企业培育体系;创新开发企业码,上线码上政策、码上直兑、码上诉求、码上融资等功能,实现企业服务最多跑一次。(2)江苏省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建立覆盖1.5万家企业的白名单企业库,精准助力企业融资。(3)上海市以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发布营商环境3.0版改革方案,打造金牌店小二;实施民营企业百强培育提升计划,培育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民营龙头企业;成立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咨询,参与重大涉企政策制订。
(三)对标学习新政策,沪苏浙始终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巩固先发优势的重要举措。政策大力度,发展加速度。沪苏浙保持制造业领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舍得投入。
一是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1设立专项资金。沪苏浙均设立与我省相当规模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例如,浙江省对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按1500万元、800万元、500万元给予分档支持,对国际、国内、省内首台套产品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近期,广东、深圳、广西等均先后出台政策,真金白银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2大力减税降费。浙江省工会会费20%返还企业【按规定企业工会会费的40%拨缴上级工会,其中全总5%、省总10%、市县25%,浙江均按5%上缴全总、省总及市县,累计20%,剩余20%返还企业】;针对2400户重点企业【营业收入2-4亿元,新材料、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放宽到0.5-4亿元】,省市县三年内的增值税、所得税等主要税种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全部返还,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全部减免,研发费用按200%加计扣除。据测算省市县返还各类税收36亿元左右,仅占全部工业税收的4‰左右,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3提供低息优惠贷款。上海市设立1000亿元先进制造业中长期信贷专项资金,对经评审后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产业重点项目,金融机构按市场报价利率发放5年期优惠贷款,财政再贴息2个点。
二是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浙江省制定十大标志性产业链一链一方案,开展工业强基工程三年行动,清单式摸排风险补短板,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江苏省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建立省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成立产业强链专班,力争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特高压设备、起重机、车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大数据+”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
三是加快数字转型赋能。1)浙江省近期先后颁布《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浙江省数字化改革总体方案》,大力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2.0版,加快构建“152”工作体系【“1”即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5”即党政机关整体智治应用、数字政府综合应用、数字经济综合应用、数字社会综合应用和数字法治综合应用五大系统;“2”即数字化改革的完整理论体系和相适应的制度规范体系】,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全球数字变革高地。(2)江苏省围绕建设网络强省,密集出台《网络强省建设实施纲要》《智慧江苏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文件,连续5年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培育“5G+工业互联网应用项目1100多个。(3)上海市确立数字化转型城市是主场、企业是主体、市民是主人理念,建设5G室外基站3.2万个、室内基站5.1万个;实施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突破1万亿元,集聚了拼多多、B站、小红书、字节跳动、喜马拉雅等一批数字创新企业,呈现出互联网经济向上海转移的新趋势;发布《上海市建设100+智能工厂专项行动方案》,实施“10030”工程,计划三年建设100家智能工厂,打造10家标杆性智能工厂,培育10家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搭建10个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目前,首批揭牌智能工厂20家,重点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383/万人。
(四)对标学习新体制,沪苏浙始终把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砥砺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沪苏浙经信部门的职能范围相较而言都比较宽泛,尤其是在信息化工作方面边界较广。上海市经信委是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牵头部门,负责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江苏省工信厅是全省数字经济的牵头部门,承担智慧江苏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浙江省经信厅不但是数字经济的牵头部门,也是城市大脑的主推部门,承担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二、差距和不足
与沪苏浙比较,我省最突出的差距表现为理念视野上的差距,发展质量上的差距,营商环境上的差距。
(一)从企业层面看,市场主体数量不多是差距的直接因素。全省企业总数约为江苏、浙江、上海的40%60%70%,其中规上企业数不到浙江(4.66万户)、江苏(4.63万户)的40%。国内A股上市公司126户,低于浙江、江苏、上海的400户、367户、183户。2020年全省工业增加值1.17万亿元、规上工业营收3.8万亿元(均为中部第4位),约为浙江(2.3万亿元、7.8万亿元)的1/2,不足江苏(3.8万亿元、12.2万亿)的1/3
(二)从产业层面看,结构不优是差距的客观原因。这次调研一个突出的感受是:近年来,哪里电子信息产业强,工业就强、经济就好,沪苏浙地区都是电子信息产业强省,2020年,广东电子信息营业收入4.7万亿、居全国第一位,江苏2.4万亿、全国第二位,浙江0.88万亿、全国第三位,上海0.6万亿、全国第五位,均大幅高于我省【0.45万亿、居全国第十位】。当前我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成长虽快,但利润占比低、效益贡献小。例如,2020年原材料工业增加值占比28.6%,是电子信息的3.7倍;利润占比35.3%、利润贡献率68.6%,是电子信息的6倍、2倍。
(三)从环境层面看,支撑不足是差距的背后根源。沪苏浙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意识强、效果好。对比我省,1)在发展理念上,对标沪苏浙,我省思想不够解放,不敢为企业重大业务洽谈、战略合作签约等站台,不敢为企业家鼓与呼,对市场决定性作用、企业主体作用、企业家关键作用认识不清,不善于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2)在融资环境上,全社会贷款余额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不够大,2020年上海市本外币贷余额【8.46万亿】是GDP3.87万亿】的2.19倍、浙江【14.36万亿、6.46万亿】是2.22倍,我省仅为1.33倍。特别是制造业贷款占比低,2020年,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4686.14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1%,与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45.9%、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37.1%的占比极不匹配。3)在政策支持上,与发达地区比,以技改设备补贴政策为例,广东对发达、欠发达地区分别按设备购置额的20%30%补贴,我省仅为8%;与中西部省份比,广西出台《关于推进工业振兴的若干政策措施》,每年安排一般公共预算100亿元、新增政府专项债券300亿元支持工业振兴;与省会合肥比,省级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50亿元、100亿元的企业分别奖励30万元、50万元,低于合肥市的80万元、100万元。特别是受省级财政资金规模限制,每年都有人大代表反映政策与实际兑现存在缺口,支持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4)在机构职能上,我厅受机构职能所限,工作手段不多,对市县抓工业强制造的激励措施不多;政策力度和服务精准度与企业期望仍有差距;在产业政策、企业技术创新、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领域,与发改、科技等部门职能重叠交叉、权责边界不清。
三、下一步举措和建议
问题就是方向,差距就是潜力。我厅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树牢新理念、发力新赛道,精准抓产业、精心育企业,学习沪苏浙、融入长三角,推动制造强省实现新跨越。
(一)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地位和作用。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兴省之要。学习沪苏浙的新理念新做法,首先要在思想上对标,坚定不移把实施制造强省战略作为贯彻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举措,作为打造三地一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的坚实支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重要路径,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抓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深入实施个十百千工程为战略抓手,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引领、融合共进,统筹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工程,保持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定在30%左右,确保工业经济总量在全国第一方阵中争先进位。
(二)着力做强主导产业及产业链。学习借鉴沪苏浙聚力聚焦打造特色优势产业,特别是江苏构建产业链八个一工作机制的经验做法,更加注重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做事。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十大新兴产业,利用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等高端平台,精准开展重点产业双招双引、补链强链,把我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嵌入长三角;梳理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家电、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语音、工业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短板,一体推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科技产业协同创新、重点产业链提升等重大工程,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滚动实施一批揭榜挂帅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持续扩大三首政策覆盖范围,着力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加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的产业发展生态。
(三)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突破。学习借鉴浙江数字经济、上海“100+智能工厂经验做法,以工业制造业为突破口,以智能工厂、未来工厂为抓手,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融合应用。扎实推进“5G+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每年建设5G基站2.5万个以上,新建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3个以上,培育2个综合型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20个行业和区域级特色平台、100个企业级平台,实现企业上云2万家,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应用示范区。深入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做大做强做优屏芯端+软件,加快长鑫存储、维信诺柔性屏、联宝新增年产1000万套智能产品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争创中国软件名城名园。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培育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0个。
(四)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要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学习借鉴沪苏浙培育优质企业,特别是浙江构建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雄鹰企业、链主企业五企培育体系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家的关键作用、政府的服务统筹作用,完善众创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孵化服务链,实施十企领航、百企领军、千企竞发、万企协作梯次培育计划,每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0家以上,力争到十四五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超百亿元的领航企业40户、深耕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冠军企业400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00户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万户左右,民营企业总数较2020年翻一番达300万户以上,加快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圃葱郁的企业成长热带雨林
(五)大力优化营商环境。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1)学习借鉴上海市打造金牌店小二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创业热情成就企业家创意创新创造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探索成立省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设立企业家宣传周企业家日,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新创造,建立健全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服务企业制度,推行企业吹哨、部门报到为企业排忧解难,构建诉求反映、任务分办、进度查询闭环管理机制。(2)学习借鉴江苏省建立企业融资白名单做法,实施十行千亿万企融资计划,推动金融机构精准识别、精准支持制造业企业。(3)学习借鉴浙江企业码经验,丰富拓展皖企服务云APP”功能,营造一流环境提升企业家舒服感。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高效的产业政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先发地区的典型经验。建议从稳、减、增三个方面对标学习沪苏浙政策做法。一是资金,按照中央关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的要求,保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稳定在26亿元左右。二是税费,落实国家对小微企业工会经费全额返还政策,研究制定我省阶段性缓减企业上缴工会经费措施;对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新增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给予企业超收奖励,研发费用按200%加计扣除。三是要素,强化土地、人才、融资等要素保障,在省级以上开发区推行标准地改革,支持工业企业零增地技改,实现稳增长、扩投资、促转型一石三鸟作用。

来源:安徽省经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