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工商联

政治建会 团结立会
      服务兴会 改革强会

首页 > 参政议政

【他山之石】关于推进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牧业机械化水平的调查研究
呼伦贝尔市委副书记、市长 及永乾

发布时间:2023-10-16 文章来源: 作者: 办公室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农牧机械装备制造则是建设现代化农牧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牧业机械现代化工作,提出了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呼伦贝尔是全国牧业机械生产的发源地,同时又是农牧业大市,毗邻东北三省,接壤俄罗斯和蒙古国,农牧机械制造业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增长空间。通过调研,我认真了解分析了全市农牧机械制造产业的基础优势和短板劣势,经过深入研究思考,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发展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业、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既是实现我市农牧业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立足自身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坚持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农机和牧机装备制造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全市拥有华德、野田铁牛、瑞丰、玖嘉等农牧机械装备制造生产企业23家,现有职工人数1270人,年生产各类农牧机械1.1万余台套,2022年实现销售总额9.2亿元,农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已经成为呼伦贝尔转型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农牧机械制造产业工作基础坚实。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及时总结农牧业产业发展的经验和优势,有计划、有部署、分步骤地在政策促进、技术指导、行业引领等方面提供多方位支持,促进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将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列入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行动计划”,在“传统产业创新创优发展行动计划”中着力深耕,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上务求突破,加快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对全市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系统梳理,市政府主导成立了“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负责人任协会主席,通过行业协会内部协商,对整个行业发展方向、发展路径、技术创新等进行系统谋划和协调联动。三是赴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先正达集团(中国)北京总部开展深化合作交流活动,并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签署《全面深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创新推进呼伦贝尔现代农牧业全产业链机械化提供解决方案、关键技术,在呼伦贝尔市实现研究、应用、示范、推广,为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市政府组织编制了《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呼伦贝尔市现代农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措施(试行)》,为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提供行动纲领和支持保障。

(二)机械装备制造能力稳步提升。呼伦贝尔市有3100多万亩耕地、10万多平方公里草原,常年粮食产量120亿斤以上,牧业年度牲畜存栏1000万头只左右,农牧机械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市农牧机械产品种类齐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牧草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割草压扁→机械化搂草→机械化捡拾收集→机械化打捆包膜”牧草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割草机、搂草机、方捆机、圆捆机等主导产品不仅远销安徽、江苏、河南、河北及东北三省,还出口俄罗斯、蒙古等国家。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华德”打捆机销量全国领先,割草机名列“农机畅销榜”第三位;瑞丰农牧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圆捆机名列“农机畅销榜”第一位;野田铁牛公司拥有8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生产的自走式采棉机热销新疆市场。莫旗、鄂伦春旗生产的大中型联合耕整地机、经济豆类脱粒机等农机产品畅销东北三省,得到市场广泛好评。

(三)机械化普及程度日益加快。在中央和自治区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带动下,我市农牧业机械总值稳步增长,农牧业机械总动力快速增加,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2022年,全市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660.34万千瓦;拖拉机总保有量18.15万台,拖拉机配套农牧机械保有量35.21万部,大中型拖拉机、青储饲料收获机、牧草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高密度打捆机、铡草机、饲草料粉碎机、挤奶机、剪毛机、清圈机等畜牧业设施设备有较大幅度增长。全市饲草秸秆收获机械化率达100%,饲草料加工机械化率达97%以上;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整建制生产全程机械化,阿荣旗、莫旗、扎兰屯市等6个地区被认定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特别是市属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作为以农牧业为基础的大型国有企业,组织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国产设备占94%),农牧业机械化在经济中的地位作用显著增强。



二、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呼伦贝尔作为全国农牧业机械制造发源地之一,得益于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域优势,在农牧业机械生产制造和使用方面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但面对国家全面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任务,还有许多短板不足亟待解决,仍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农牧业生产需求,精准补上农牧机械装备短板,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关键零部件研发滞后。一是供应链成本压力大,生产企业上游所需的钢铁、橡胶、电子、化工等原材料多采购自区外,采购半径大、交付风险高,有造成当地优秀企业流失的风险,目前已有企业谋划在南方靠近原料产地建立生产基地。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本土专业零部件配套企业少、生产批量较小,且多为铸造件、通用配件、机壳等低端产品,工艺技术相对落后。三是关键零部件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在核心工艺材料、关键作业装置上仍存在技术瓶颈。

(二)行业结构不合理,农牧机械制造产业“小散弱”情况突出。“小”表现在企业单体规模小,从整体上看,呼伦贝尔市农牧机械制造企业多为中小企业,行业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牧机制造企业较少,中小甚至微型企业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小鬼当家”。“散”表现在行业集中度低,市域内农牧机械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但同质化竞争严重,产品结构相近,绝大部分企业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较小,市场较为分散,各家农牧业机械制造企业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难以发挥集聚效益。“弱”表现在盈利能力弱,随着我国农牧机械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农牧机大型化、节能环保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对农牧机制造企业的技术、资金实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大型农牧机制造企业优势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小、技术较落后的小型农牧机制造企业面临被逐步淘汰的危险。

(三)农机农艺结合不紧密,种养殖技艺与机械生产加工技术发展不协调。从种植业上看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和不同作物的种、管、收等都要求相配套的农机技术,由于目前农机与农艺技术融合度低,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以玉米为例,全国玉米种植行距在30—80厘米之间,等行距种植的有30、50、70厘米等规格,宽窄行种植的有(40+70)、(40+80)厘米等规格。同时,有的地区以垄作为主,有的地区以平作为主,垄距也从40到80厘米不等,给机械收获造成很大困难。从养殖业上看,目前,呼伦贝尔市畜牧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饲养环节机械化率较低,畜禽饲喂机械化率为23.88%,畜禽机械清粪率为10.17%,机械挤奶率为19.4%,机械剪毛率为32%,机械捡蛋率为3.63%,特别是畜禽养殖机械环控设备领域还处于空白。同时,由于我市废弃物收集处理、工程防疫、种养循环等方面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畜牧养殖的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用工难、用工贵等问题越来越凸显。从产业地域上看,目前,我市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5%以上,畜牧业养殖机械化水平仅为34.67%,农业机械化水平与畜牧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同时,不同规模畜牧养殖场机械化程度也不同,特别是中小规模经营者显现出生产条件艰苦、劳动力明显不足等问题,机械化药浴技术难题亟待破解,适合中小规模经营者的清粪车等畜牧养殖机械供给不足,上述领域的装备制造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三、加快推进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展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业、推进农牧业机械化是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牧区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考量。要深刻认识加快农牧业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全力攻克我市农牧业机械行业发展存在的难题,坚定不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寻找发展“突破口”,全力推动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整体统筹,系统谋划,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我市面积广阔,岭东、岭西地区基本农田和草牧场所处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不尽相同,要提高农牧业机械化率,必须依托本土的企业,立足我市实际,研制推广适合本地农牧业生产的新机具、新技术、新产品。一是坚持政府主导。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以《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建立以“岭东农机、岭西牧机”为重点的区域产业布局,重点打造“农机装备、畜牧机械、农牧机械装备零部件、农牧机械产业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全力把呼伦贝尔打造成“全国农牧机械装备制造重点城市”。二是发挥协会作用。充分发挥呼伦贝尔农牧业机械行业协会统筹协调作用,积极调动企业、合作社、农牧大户等不同主体积极性,明确各自职责,协同靶心发力,通过“抱团取暖发展”,共同突破技术壁垒,逐步建立起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中小企业配套协作,各类企业优势互补,合作社、大户共同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年内,力争培育新增“专、精、特、新”企业1-2家,“小巨人”企业1-2家。三是强化交流合作。积极鼓励和引导市域内农牧机械制造业“走出去、请进来”,强化与山东、河南、安徽等农机生产大省联系,深化与中国农机院等院校合作,过精准招商引资,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推动全市农牧机械制造产业全品系、全链条发展,不断推出“高精度、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特色产品,持续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加大招才引智工作力度,积极探索“研发在北上广、转化落地在呼伦贝尔”引才模式,构建“人才飞地”。未来五年,力争引进装备制造专业人才150人。四是丰富产品供给。聚焦农牧机械智慧化、数字化方向,围绕牧业机械、玉米生产、杂粮生产、青储收割、自动投喂、药物喷淋等重点领域,加速研发更多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用户评价优的产品设备,推动我市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由单一型向全产业链多领域转变,丰富农牧业机械制造品系供给,更好地服务农村牧区现代化建设。力争到2025年,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总产值达到14亿元,到2030年,产值达到25亿元。

(二)深入研究,制定范式,锻造产业发展长板。呼伦贝尔市有发展农牧机械制造的产业基础,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储备,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及配套技术规范,还有良好的品牌信誉,具备把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相关地区和部门要加强对市域内企业的调研和对接,系统谋划,着力完善肉牛、肉羊等主要畜种养殖机械化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主要畜种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动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打造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畜牧养殖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进机械装备与养殖工艺融合,示范推广精准饲喂、智能环控、疫病防控、粪污资源化利用、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等专用技术装备,提升畜牧养殖主要品种、重点环节、规模养殖场(户)机械化水平,逐步实现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

(三)强化研发,科技赋能,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农牧业机械是农牧业科技的物化和重要载体。随着农牧业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农牧业发展对机械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农牧业机械化与农牧业科技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入、这样紧迫。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的农牧业机械产品是必要的前提和基础。市农牧局、工信局、科技局应从全市农牧业发展需求出发,在全面梳理农牧机械空白或“卡脖子”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主要整机的基础上,列出农牧机械“卡脖子”零部件清单、技术攻关清单、整机集成清单,列入我市“揭榜挂帅”项目名录,面向企业和科研单位招才引智,实行按成果分配科研资金制度和科研竞争制度,通过奖补结合的资金支持机制,以开放式创新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社会各界智力潜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政策扶持,优化执行,培育产业发展动力。为加快我市农牧机械装备自主研制和科技创新步伐,推动特色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市政府制定了《呼伦贝尔市现代农牧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扶持措施(试行)》,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基础上,对企业设备购置、新品研发应用、产业集群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厂房租赁和产值提升7个方面,实行包括贴息、补助、事后奖补等方式,扶持产业发展。各有关部门应以此为抓手,强化责任,切实加快政策落实,积极发挥政府部门在推进农牧业机械制造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务求破除发展中的障碍。一是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细化任务分工,建立工作台账,畅通政策落实渠道,第一时间将奖补资金下达至各企业,保障支持产业发展的奖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要密切关注政策落实效果,加强沟通协调,积极解决落实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和优化落实举措,确保政策有效传导至市场主体。二是在“专”“精”“特”“新”等方面下功夫,集中精力谋划推进一批具有较强“造血”功能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确保各级奖补资金精准用于急需、成熟的项目上,尤其是支持产业发展的“牛鼻子”项目。持续加大资金使用督导力度,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各类扶持措施在保障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壮大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媒体、专家、行业组织等广泛宣传解读,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知晓度。探索运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大数据技术手段,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分门别类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培训辅导和答疑解惑,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政策措施。


(五)宜机改造,统一标准,提升产业发展效能。现代农牧业投入要素包括现代化的农田(牧场)、现代化的农牧机械、先进的种养殖技艺,以及掌握先进生产经营技术的农牧民。高质量发展的农牧业现代化,要求这些现代化生产要素高效匹配、精密结合,才能最大化发挥生产效益。因此应不断加强农地整合,降低耕地细碎化程度,通过机耕道修建、地块“小并大、短变长、坡改平、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等改造,让地块适宜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和作业。同时,组织科研力量,研究制定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统一播种行距标准,制定区域统一的全程机械化生产农艺标准,并进行引导推广,促进各类要素耦合,为农牧业机械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基础保障。

(六)科学流转,规模经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当前,全国2.07亿农户户均经营规模耕地不足10亩,规模农业经营户只占1.92%。我市和全国一样,传统小农牧户从数量上还占绝大多数,上中下田条块分割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地块的细碎分割、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于农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影响极大。应通过科学的规模化流转,让耕地和草场更多地集中到大户手中,形成大量规模经营主体。这些规模经营主体的生产以赚取利润和商品交换为目的,其农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他们大多是掌握先进生产要素的高素质农民,是农牧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的提供者,是先进农牧业种养技艺的追寻者,也是优秀的农机操作者,更是商品粮畜产品的重要生产者。应在认真研究总结其他省区“一户一田”经验基础上,促进农牧户地块承包权交换整合与集中,尽量让一个农牧户的地块集中连片,最大程度提高单块耕地规模,以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效率。同时,在农机配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农业保险、农业信贷等政策上,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保障其有效规避因经营规模的增长而成倍放大的经营风险,有序提升农牧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效能。


来源:《呼伦贝尔日